2025年8月5日,广立微迎来创业板上市三周年。作为国内集成电路成品率提升领域的领军企业,其主营业务覆盖EDA软件、WAT测试设备及全流程解决方案,产品线贯穿芯片设计到量产全周期。从财务数据看,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3.5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.47亿元,增幅达53.65%;但同期归母净利润从1.22亿元降至0.80亿元,累计下降34.41%。这一数据反差背后,既折射出半导体行业周期波动的深刻影响,也凸显了国产替代进程中的技术攻坚与生态构建难题。
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对企业战略提出严峻考验。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8.6%,但芯片首次流片成功率从30%骤降至14%。这种矛盾格局对广立微形成双重影响:良率提升需求激增推动软硬件销售,但客户资本开支趋谨也导致设备采购延后。公司通过设立新加坡子公司、参股韩国合作伙伴加速海外布局,服务范围从华虹、长鑫存储等国内厂商扩展至三星等国际客户,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提升至18.6%。
产品线横向扩张成为破局关键。除核心的WAT测试设备外,公司推出晶圆级可靠性测试(WLR)、老化测试(WLBI)等新机型,将业务延伸至SPICE参数分析领域。针对成熟制程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,广立微开发的高性价比T4000系列测试机,在28nm及以上工艺市场实现快速渗透。与此同时,公司在半导体大数据分析系统领域取得突破,DE-YMS、DE-DMSPG电子等产品获得规模订单,形成PG电子“EDA+设备+数据”的三维增长极。
但市场竞争压力持续加剧。尽管在电性测试设备领域打破外资垄断,广立微仍需直面PDF Solutions、新思科技等国际巨头的技术壁垒。投资者互动平台数据显示,公司2024年WAT测试机销量90台,库存13台,产能利用率尚未完全释放。不过,随着集成电路EDA产业化基地建成,公司未来将具备年产1000套WAT测试设备的能力,为HBM工艺渗透带来的增量需求储备产能。
营收增长与净利润下滑的剪刀差,揭示出企业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。2024年,广立微研发投入达1.92亿元,占营收比例35.1%,主要用于WAT测试设备升级和EDA工具迭代。这种高强度投入虽短期拖累利润,却为技术领先性提供保障——公司测试设备已实现从65nm到3nm工艺的全覆盖,并在逻辑、存储及Flash等各类芯片领域建立客户基础。
客户结构变化带来风险与机遇并存。2024年测试设备业务毛利率52.07%,较2022年下降7.2个百分点,主要因成熟工艺设备价格竞争加剧。但软件开发及授权业务85.96%的高毛利率,推动整体毛利结构优化。机构投资者持仓变动显示市场信心分化:诺安优化配置混合A增持74.96万股,而银河创新混合A等基金退出十大流通股东,反映出对技术研发投入与短期盈利平衡的不同预期。
站在上市三周年的节点回望,广立微的估值轨迹呈现显著变化:其发行价为 58 元 / 股,对应发行市盈率 230.39 倍;上市首日开盘即大涨 110.34%,股价最高触及 149.23 元 / 股,总市值一度突破 300 亿元。而截至今日收盘,公司市值为 136.35 亿元,较上市首日高点回调 54.4%。这一估值调整的背后,存在双重驱动因素:一方面与行业周期性波动密切相关;另一方面,也折射出市场对国产替代进程的认知逐渐回归理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