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(简称“智装院”)的一间实验室里,一台全自动超声检测设备正在高速运行,230兆赫的超声波穿透芯片,AI算法从嘈杂信号中精准识别微米级气泡和裂纹。
这台被称为“芯片B超”的设备,打破了半导体检测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,它从实验室到产业化,仅用了一年的时间。
而推动这一切发生的,是华中科技大学校友、武汉思波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培成。
2023年的一通电话,成为陈培成人生的重要转折点。电话那头,武汉光谷一家高科技企业客户告诉他,公司急需一台能检测芯片内部缺陷的超声波设备,然而目前只能高价依赖进口,售后还没有保障。
彼时的陈培成已在深圳深耕20年,2003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毕业后,他远赴深圳,从研发转向销售,在半导体装备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,甚至曾将深圳某企业的首台国产半导体设备从零卖到批量出货。
但他心中始终有个执念:“我是华科毕业的,一直想回武汉做点事。”而客户的需求,恰好与他的故乡情结、产业经验完美契合。
更关键的是,他知道谁能解决技术难题。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、长江学者廖广兰研发的高频超声超扫检测技术,用独创算法检测芯片晶圆堆叠工艺中产生的气泡或其他缺陷,可实现微米级检测,如果落地将打破国外垄断。
然而这项成熟的、在实验室待了将近20年的核心技术,却因缺乏产业化资源而一直未能落地。“科学家负责从0到1,我来负责从1到100。”当时,全球芯片封装检测设备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,国内企业亟须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难关。懂技术、擅销售的陈培成当即决定回到PG电子网站武汉,把这项技术变成线月,武汉思波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光谷成立。他拉来在投资领域经验丰富的好友凑齐5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,又力邀华科师弟、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杨剑担任首席技术官,还请出在日本企业做了20多年高端制造的亲哥哥陈月培负责生产体系搭建。
创业初期的攻坚在光谷智装院展开。2024年4月,团队又在深圳成立全资子公司作为研发平台,很快便完成半自动机台搭建并开始正式测样。这台设备被紧急运到武汉,由廖广兰教授团队进行核心算法迭代。“算法是设备的大脑,能将嘈杂的超声信号转化为清晰的缺陷图像。”他说。
但挑战接踵而至。去年12月,正当全自动设备的设计进入关键阶段时,团队却陷入资金困境。危急时刻,一直关注华科校友创业项目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(武创院)伸出援手,以“拨转股”形式注入400万元资金,既解了燃眉之急,又保留了团队控股权。“我们看中了思波微的巨大潜力,帮助企业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,转化为产品和产值。”武创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道。
面对高频探头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的难题,陈培成将目光投向海外。利用哥哥陈月培在日本的制造资源,他计划在日本注册公司,通过技术合作突破高频领域瓶颈。“100兆以上的探头目前国内还没有,我们就先吃透国外技术,再实现国产化替代。”他的规划十分清晰。
政策与资本的加持更让创业之路走得更稳。作为光谷潜力之星,思波微入选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,获专项贷款支持;光谷产投、江城基金等机构纷纷伸出橄榄枝,目前公司估值已破亿。“武汉的产业生态让我们坚定扎根,这里有芯片企业集群,更有对硬科技的包容与支持。”陈培成说。
如今,思波微的设备已进入国内十余家头部封测厂商的生产线,武汉新工厂的选址正在推进。五年内跻身全球半导体超声检测设备前三强的目标已写入他的规划。